- A+
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想要拿取《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这道题目的高分,一个需要对题型进行分析,看看这些是考试的侧重点,一个需要看看历年究竟出了哪些题目,是否有重复的现场,重点的知识点是哪一部分,一个是在了解考题的情况下,总结出哪些主要的考点。下面给大家整理几个复习要点,先附上要讲的主要几个重要问题:
1、试卷题型分析
2、历年考什么
3、考题分析
一、试卷题型分析。
1、考察知识点分布
知识点 | 占比 | 题型 |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 68% | 单项选择题 辨析题 材料分析题 |
中学教学 | ||
中学生学习心理 | ||
中学德育 | ||
中学课程 | 32% | 单项选择题 简答题 材料分析题 |
中学生发展心理 | ||
中学生心理辅导 | ||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 ||
合计 | 100% | 单项选择题:约30% 非选择题:约70:% |
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分值分布
题型 | 分值 |
选择题 | 本大题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
辨析题 |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
简单题 |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
材料分析题 | 本大题共2小題,每小题18分,共36分 |
二、历年辨析题考什么内容?
2019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22.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2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4.问题解决不受情绪影响。
25.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
2019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2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23.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投知识。
2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成正比。
25.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
2018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2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总算积极的。
23、总体而言,学校课程內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构成。
24、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作用下,学生的认知发展可以从前运算阶段直接跨越至形式运算阶。
25、学习的材料的难度越大,越难以产生迁移。
2018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2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3、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4、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25、学生知识越多,说明学生能力越强。
2017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22、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23、教学具有教育性。
24、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25、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2017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22.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3.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24.接受学习一定是意义学习。
25.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2016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22.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3.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24.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25.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016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22、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2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24、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25、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2015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22.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23.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4.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25.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2015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2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统一概念。
2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24.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25.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从上面历年的辨析题发现有题目的重复,所以,复习历年真题有作用,建议要联系题目和答答案看,看看答题的技巧。
备注:在辨析题作答时,答题格式要注意了,下面给出一个答题示范,如下:
题目: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要先有对与错的结论,再进行下面的分析)
本题说法错误。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说明智力水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儿童的智力水平越高,—般学习成绩越好。但是智力水平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动机和集体、教师等因素,都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故本题说法错误。
三、考题分析
1、辨析题涉及的知识点如下:
2、根据考试特点辨析题复习如下内容: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3、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4、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
5、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6、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7、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
8、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9、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10、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11、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1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13、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教学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5、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6、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7、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三)中学生学习心理
1、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2、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3、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5、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6、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7、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
- (四)中学德育
-
- 1、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
- 2、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
- 3、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
- 4、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
- 5、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
- 6、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 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
- 7、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
- 8、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
- 3、重点复习内容:
-
- 教育基础知识与原理
-
- (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 1、教育与经济(生产力)
-
- 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
- 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
- 2、教育与经济制度
-
-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
-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
-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形式。
-
- (二)教育的属性
-
-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
- 社会属性: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阶级性、教育的历史性。
-
- (三)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
- 遗传
-
- 环境:积极与消极
-
- 教育:主导作用
-
-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第一层次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
-
- 教学
-
-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
-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
-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
-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
-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
- (四)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
-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
- (五)教学原则:
-
-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
- 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
- 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
-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 中学生学习心理
-
- (一)感觉
-
- 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
-
- (二)知觉
-
- 知觉的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
- (三)注意
-
-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
- 注意的品质包: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
- (四)记忆
-
- 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 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艾宾浩斯曲线)
-
- 遗忘的理论: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同化说
-
-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
- 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
- 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
- 学习程度、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
- 知识的保持:
-
- 深度加工记忆材料;进行组块化编码;
-
- 有效运用记忆术;合理进行复习
-
-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
-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是感觉的动作的分化
-
- 前运算阶段:2-7岁; 自我中心,单向思维,思维不可逆。
-
-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主要特征:守恒概念的出现。另一特征:去自我为中心主义
-
-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特征: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
- (七)学习迁移
-
- 迁移的分类:
-
- 按迁移的结果:正迁移和负迁移
-
- 按迁移的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
- 按迁移的内容: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
- 按迁移的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
- 中学德育
-
- (一)品德
-
- 品德的心理结构
-
-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
- 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
-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 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水平: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
-
- 儿童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
- 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
-
- 权威阶段(5-8岁)他律期;
-
- 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期--规则可以约定
-
- 公正阶段(10-12岁)主持公正和平等
-
-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 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 前习俗水平:
-
-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
-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
- 习俗水平:
-
-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
-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
- 后习俗水平:
-
-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
-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
- (二)品德发展
-
- 影响品德发展的培因素
-
- 外部条件:
-
-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
-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
- 良好品德的培养
-
- 有效地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 (三)德育内容
-
-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
-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
-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
-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
-
-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
-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
-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
-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 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 综合过程。
-
- 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
-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
-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
- (五)德育原则
-
-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知行统一原则;
-
-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
-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
-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 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
- (六)德育方法
-
- 说服教育法;榜样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
- (七)德育途径
-
- 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和校外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班主任工作。
- 以上为如何高效复习《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的相关内容,考生可以按照以上提供的知识点和复习思路进行复习,考生在复习时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